中新网太原11月28日电 (记者 杨杰英 通讯员 郑璐 赵理娜)“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服务真不错,很多事情周末都能办理,真的很方便、很暖心。”在山西晋城务工的王先生说。
为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需求,自6月起,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实行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服务。
近年来,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坚持为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周期暖心服务,紧紧围绕企业群众和市场主体的需要和诉求,着力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出实招,把创新政务服务举措做“精”,把延伸政务服务触角做“细”,把拓展政务服务渠道做“实”,不断擦亮“晋心服务”品牌。
亮新招,创新政务服务举措
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通过推出服务菜单、开设专门服务窗口等措施,结合企业群众需求和工作实际,公布了第一批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41个高频服务事项,并在晋城市政务服务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上统一公布事项名称、办理部门、办理时间、办理地点、预约方式、窗口电话等信息,同时,政务服务中心及各入驻窗口单位按照“能办尽办”原则,安排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带班,为办事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周全服务。
截至目前,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服务累计接待企业群众930人次,办件580多件,提供咨询服务353次,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出实策,拓展政务服务渠道
“退役军人创业贷款,需要提供营业执照、6个月的营业流水,但是我属于新创办店铺,没有营业流水,使用个人工资卡流水可以申请贷款吗?”
临近下班,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督查科科长常立佳的手机收到了一则来自“有话码上说”民意平台的新消息。“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小事情,但却是他现阶段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常立佳说,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郭先生,并很快答复了他的“小疑问”。
常立佳介绍,郭先生所使用的“有话码上说”民意平台以闭环运行,不仅要收集问题、解决问题、答复群众,还有专人对办理情况进行回访。
据了解,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推出“两书一信一码”,向市场主体及办事群众公开承诺书,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该平台上线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做细功,延伸政务服务触角
“以后,就近选择政务服务大厅,就能办了事儿。”今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第九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107个,由市政务服务中心承办的晋城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标准化试点入选。
而在此之前,晋城已先后推出分领域综合受理窗口,加强政银合作,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政务服务便利化向基层延伸等办法,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增强企业群众的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今年上半年,市政务大厅共办件27.4万件。
“此次入选的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将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该项目负责人王飞介绍,试点工作实施期限为三年,将打破户籍、居住地、注册地等区域限制,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属地受理,异地受理、属地办理,自助办理四种方式,让企业和群众可以就近选择市内各级(市、县、乡、村)政务服务大厅或便民服务中心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跨层级受理、审批和办结。
晋城市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做好‘全域通办’标准化试点工作,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理念,全力打造无微不至的‘晋心服务’政务服务品牌,建设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完) 【编辑:姜雨薇】
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
“我们基本上每年要交大几千万的税收,从税收贡献和经济贡献上,对当地来说肯定是比较核心的。”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千亩耕地被污染的问题,其中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被重点“点名”,而其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镜头前笑谈“大几千万税收”的画面引发热议。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网友纷纷指责涉事企业负责人态度不端正,不谈环境污染,不谈治理举措,反而笑嘻嘻地把几千万税收挂在嘴上。
这样笑谈税收的姿势肯定不对。无论如何,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
不过,该负责人可能“一不留神”说了句大实话。循着这句话,回味当地治污的过程,或可大概明了企业为何如此高调。视频中,当地生态环境局局长表示会让他们整改。但面对记者“整改做不到怎么办”的提问,这位局长回答:“该生态赔偿赔偿吧,反正依法办理。”在说“依法办理”的时候,显得欲言又止,没有底气。
可以想见,税收以及其他诸如关联产业、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贡献,使得地方在治理污染企业时可能疲软乏力,缺乏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勇气。
由此也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场景:污染旷日持久,尽人皆知,而治理却治标不治本,缝缝补补。其结果是,企业攫取了利益,当地获得了税收和政绩,而被污染的耕地却很难修复。
据媒体梳理,近年来,涉事企业已多次因污染问题被各级环境督察“点名”,且有多次环保处罚记录。比如,2021年至2022年期间,该公司因废水、废气直排或超标排放而多次被群众举报投诉,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后也确认群众反映问题属实,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同时进行处罚,相关销号表上均标注了“已按要求完成整改”。而就在今年7月,当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还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压紧工作责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如果该调查的调查了,该处罚的处罚了,该整改的整改了,在所有流程走完之后,迎来的却是污染仍在持续,怎么破?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困境,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切实改变不合时宜的发展逻辑,真正与落后的、高污染的生产力做一个切割。
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光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不通了,如今“边治边污”的做法同样行不通。再也不能为了短期、局部、个别的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块块“毒地”。
税收固然是衡量企业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企业排污的底气。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编辑:于晓】